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

时间:2024-04-17 15:48:10
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

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

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,很多人一提到清朝宫廷饮食,条件反射般地想到的,或许就是大名鼎鼎的“满汉全席”。下面一起来看看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。

  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1

清朝是少数民族入主天下,满族菜自然少不了。

不同时期的皇帝,喜好的菜系,也有各自的不同。最初的时候,顺治、康熙时期,当时皇帝吃的一般还是满洲菜为主。

这种菜,都是以野味为主,做法较为粗犷简单,但也有一番自己的风味。较为常见的做法,便是把肉切成大块,放入各样的调料,一同进锅。满洲菜在一开始的宫廷饮食中,占有极高的分量。

但到乾隆时期,满洲菜的比例开始下降,江南苏杭菜系,开始增多。

相比较于满洲菜的粗犷,苏杭菜显得更精巧一些。味道也有很大不同。乾隆皇帝对江南一直有特殊的喜好。就连承德避暑山庄在风格搭配中,也特意加了江南山水的特色。

当然,满洲菜不会完全消失。

保留最多的,就是承德避暑山庄。这里的野味、杂粮,颇受乾隆喜爱。

乾隆善于养生,不会只吃单一的食物,但海产品却吃的`极少。光绪跟他相反,几乎是每餐都要有。或者是海参、鱼翅,或者是海蜇、海带。可是到了溥仪的时候,对宫廷里的饮食,基本都不敢兴趣。更喜欢吃西餐和素食,也不大好饮酒。

皇宫的现实环境,皇帝的个人口味,形成了清朝皇宫里山东菜、满族菜、苏杭菜为主的格局。这是比较表层的东西,到了更具体的情况中,要求十分严格,也极为讲究。


  

先说说吃饭的地方。皇帝日常吃饭,都是在养心殿、重华宫用膳。如果是举办宴席,就要到乾清宫,太和殿,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。要是举行祭祀,这种更为正式的场合,就要到坤宁宫。

不过,不管是在哪里吃饭,毕竟是皇家饮食,菜系都要极为讲究的。这种讲究,不是简单的说用珍贵食材,而是这些食材都要是某个地方最好的东西。北京玉泉山的水,京西的稻米,东北的熊掌、鹿茸、虎丹,南海的鱼翅,等等。即便是一些普通食材,像鲤鱼,也得要求是一斤半左右的才可以。

这些食材的加工,也都是非常标准的。就连鹿茸,也必须要求是三寸以下的。

可以说,整个菜品的制作过程,完全都是标准的。换一个厨师,按照这些办法做,也是完全一样的饭菜。如果说,慈禧想吃乾隆时期的某道菜,御厨也根据记载的办法做出来。当然,今天看的话,跟菜谱其实是一样。只是皇帝用料更精,制作过程更讲究一些。

清朝也不是一开始,就有这么做繁琐规矩的。因为繁琐,其实就代表着背后的奢侈。而像顺治、康熙时期,都要求比较简单。到了乾隆开始,清朝皇宫饮食,才愈加奢侈起来。所以,在晚清末年,国库空虚的情况下,这种奢侈饮食的做法,依然无法刹住,直到亡国。

  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2

健康居上的清朝宫廷饮食文化

宫内人员多注重养生保健康,追求长生不老,特别是乾隆皇帝和慈禧太后。乾隆皇帝经常服用龟龄酒、松龄太平春酒、健脾滋肾状元酒,晚年还常吃“八珍糕”。慈禧中年后开始饮如意长生酒,此酒除风祛湿,化食止渴,疏通血脉,强筋壮骨,是保健佳品。

定时用餐的清朝宫廷饮食文化

在美食面前,清代宫廷还是会克制并安排好用膳时间。如清代皇帝一日只吃两餐。早膳多在早6时开始,有时也会推迟到早8时。晚膳多在12点至午后2点。用现代观念看,这应算是午餐。两次正餐之后,如果饿了各加一顿小吃。

因人配餐的清朝宫廷饮食文化

清代帝后们饮食喜好各异,所以配餐的形式也不一样。例如:乾隆皇帝的膳食粗细搭配、粮菜互补、十分合理;光绪皇帝喜食海味菜,鱼翅、海参、海蜇、海带等原料烹制的菜肴每餐必备;慈禧喜食的菜肴有烧猪肉皮、清炖鸭舌和鸭掌、西瓜盅等,还喜食小窝头、炸三角等点心;溥仪对西餐颇感兴趣,曾在紫禁城内设置西餐厨房。


  

菜系合并的清朝宫廷饮食文化

清宫御膳最开始主要由三种地方风味及菜系组成,后来随着历史发展,南北菜系逐渐合并。满族菜是从小吃惯了的民族口味,各种肉类及野味、粘食饽饽、蘸酱菜等都是皇帝后妃的'美食;入主中原后,清宫沿袭了明代宫廷饮食特色,膳食逐渐以山东风味为主;到了乾隆年间,由于数次南巡,苏杭菜点受到赏识并在宫中流行起来。

筵席众多的清朝宫廷饮食文化

宫廷多应酬接待,因此筵席餐也比较多,如清宫筵宴名目繁多,一般从年初吃到年尾。除元旦、万寿(皇帝生日)、冬至三大节日筵宴之外,还有庆祝征战胜利的凯旋宴、笼络臣民的千叟宴、皇帝大婚宴、公主下嫁宴、招待朝鲜使臣和西藏贡使及蒙古王公等的除夕宴、皇太后圣寿宴、皇后千秋宴、各嫔妃的生辰筵宴、皇子皇孙的成婚礼宴、宗室家宴。此外还有各种节令宴等。

可见清代宫廷的饮食还是具有阶级等级之分,也注重因人而异的特性区别用餐,具有人性化的同时也展现出清代的饮食文化特色。

  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3

一、清朝宫廷中的饮食内容

满族传统饮食风俗,主食以面食、粘食为主,味尚甜、酸。满族人将各种各样的块状面食,统称为“饽饽”。满族人最初用“饽饽”作为供奉神灵的祭品,种类繁多,有“打糕穆丹条子”(满语,汉译为搓条饽饽)等不同类型的“饽饽”。祭祀神灵不同,季节不同,制作的“饽饽”也不相同。后来,“饽饽”逐渐成为满族人的日常食品。

发糕、云豆卷

除“饽饽”外,清宫常见的面食,还有“炸角子”、发糕、云豆卷、鲜花玫瑰饼等。

清代宫廷中,米多用来煮粥,尤以“小肉粥”(又名“鞑子粥”)最有名。

清代宫廷中的菜肴,以肉食为主,尤常用猪、羊肉及野味山禽走兽。较为常见的菜肴,有烤鸭、扒羊肉、苏造肘方、金鱼鸭掌、百鸟朝凤等。至于清宫中规格最高、菜点品种最多的大名鼎鼎的“满汉全席”,是由满点(满洲饽饽)和汉菜两部分组成。在雍正朝已具雏形,乾隆、嘉庆两朝进一步发展、完善。其中的“汉菜”,有五种类型:一是头号五簋碗 10 件,以海鲜为主,有燕窝鸡丝汤、海参烩猪筋、鲨鱼皮鸡汁羹等;二是二号簋碗 10 件,以水陆八珍为主,有鲫鱼舌烩熊掌、糟猩唇猪脑等;三是细白羹碗 10 件,以时鲜肉菜为主,有猪脑羹、鸡笋粥、甲鱼肉等;四是毛鱼盘 20 件,主要是蒸烤类菜肴,有油炸猪羊肉,挂炉走油鸡(鹅、鸭)等;五是下酒菜,有洋碟20件、热吃劝酒20味、小碟20件等。


  

清代宫廷中的饮品,以奶茶、烧酒为主。满族人传统善饮,早期主要饮用以糜子为原料酿造的“米儿酒”;明朝末年,满族开始盛行以高粱等为原料,酿制烈性烧酒;乾隆帝钦定玉泉为“天下第一泉”,将玉泉水定为皇家饮用和酿酒的御用泉水,玉泉酒成为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最爱饮用的酒种。乾隆帝每日晚膳饮玉泉酒1两,嘉庆帝有时多至13—14两,慈禧太后每日内膳所用玉泉酒竟达1斤4两。如遇节令,宫中也饮用传统的应节之酒。如新春饮屠苏酒,端午饮雄黄酒,中秋饮桂花酒,重阳饮菊花酒等。另外,清代宫廷用酒中,还有一种用于治病、保健的药酒,慈禧太后晚年就经常服用主治中风挛缩的“夜合枝酒”。

满族人最初没有饮清茶的风俗。受蒙古族风俗影响,满族人多喜喝“喀喇钗”(奶茶)。入关后,清代宫廷一方面保留了饮奶茶的民族传统。皇帝每次用完膳,茶房都要及时供应奶茶;另一方面,受汉族风俗影响,饮清茶、以清茶待客,逐渐成为清宫饮食风尚。御用清茶品种众多,主要有云贵所贡普洱茶、浙江所贡龙井茶等。

二、清宫饮食的制作

北京烤鸭

它是用生长期较一般的鸭子短、个头大、肉质肥嫩、特供宫中的玉泉山填鸭为原料,烤炙而成。先将填鸭宰杀、去毛,在颈部充气;再在鸭子右翼下,切开一道口子,将内脏等从口子处拉出来;然后,将高粱秸削制而成的撑子放进鸭腹中,撑起鸭脯;再将鸭子挂在钩上,准备烧烤。烧烤前,用开水将鸭子浇一下,再淋上饴糖水,放在通风处晾干。烤时,用长竿将鸭子挑起来,挂在特制的烤炉中, 用果木炭火烧烤。为着色均匀,烧烤时,要勤转鸭体。再用刀将烤好的鸭子切成大小整齐、片片带皮、薄而不碎的肉片。吃时,配以甜面酱、黄瓜条、萝卜条、葱条、砂糖等佐料。

作为清代宫廷中主要饮料的玉泉酒,由光禄寺良酝署负责酿造,一般在每年的春、秋两季进行。每酿造一份(370斤)玉泉酒,需用3石6斗南糯米,面曲、豆曲各 20 斤,大淮曲1块,引酵2斤,花椒、芝麻、箬竹叶等配料,进行酿制。

三、清朝皇帝、后妃如何饮食?

清朝宫廷礼制,皇帝平日吃饭,称为“用膳”。皇帝每天正餐有两次:一次是早膳,多在卯正以后(早晨6点至7点);一次为晚膳,定在午、未两个时辰(中午12点至下午14点)。此外,每晚酉时(晚上18点)左右,还有一次“晚点”。皇帝如不外出围猎或巡视,用膳时间一般不变。

皇帝用膳地点,多不固定,常在皇帝寝宫或经常活动之 处用膳。若非宴会或有特别旨意,皇帝吃饭都是独桌进食,任何人不得与皇帝同桌用膳。皇太后、皇后、妃嫔及皇子等,一般都在本宫用膳,且独桌进食。

皇帝独自进餐

皇帝的膳食由御膳房置办。通常,御膳房主官尚膳正要提前数日,开列出数日后的膳单,上列菜点、水果、饮品等名目,及具体承办人员名单,呈交内务府大臣审核备案,内务府大臣“画行”(审核并批准)后,交由厨长、厨役等照单准备。

为保证饮食洁净,皇帝的饭、菜、汤都必须使用玉泉山的泉水烹饪,每天,宫中有专用水车来往于宫中与玉泉山,定时取运新鲜泉水。

皇帝用膳前,太监先在用膳处布置好膳桌。用膳时间到后,皇帝命御前侍卫通知御膳房将膳食送至用膳地点,膳食要放在特制的膳盒内或膳桌上,由侍卫负责抬送,这叫作“传膳”、“进膳”。

膳食送到后,太监在规定位置,迅速布好菜点、果品等。然后,除侍食太监外,无关人员一概回避。皇帝用膳前,先命太监在每道菜上放一块小银版 (牌),检验饮食是否有毒,谓之“银版验膳”。验毕,皇帝再命太监将每样饭、菜都尝一点,谓之“尝膳”。待证实饭、菜确无问题后,皇帝才开始用膳。

皇帝的膳桌是有上、下两层的长方形大桌,上层可随时撤换。用膳时,皇帝坐北朝南,近处摆放青玉柄金羹匙、青玉镶金箸、铜胎镀金掐丝珐琅万寿无疆碗等精美餐具;远处摆放几十种冷热荤素菜点。太监向皇帝恭报每道菜名,皇帝想吃什么,便示意太监,盛至自己碗中食用。

皇帝吃饭的餐具

除正餐外,皇帝还可根据需要,随时加餐。加餐的饮食品种,可由皇帝根据自己的.口味、爱好,任意选择。因此,皇帝实际进餐,往往是加餐,而非正餐。皇帝往往将正餐时没吃的丰盛菜点,作为恩赏,谕赐后妃、皇子、公主,及御前、军机、内务府、南书房入值大臣等食用,这就是清宫中“克食(亦作“克什”,满语,施恩、赐予之意)御膳”的礼制。受赐者往往视为极大荣耀。

文史君说

满族在长期生产、生活实践过程中,形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饮食礼俗;同时,由于与汉族、蒙古族等民族的交往、融合,其他民族的一些饮食礼俗,也被有机融入满族饮食礼俗中。入关后,清朝宫廷饮食礼仪,在传承若干满族传统饮食礼俗的同时,又继承了明朝宫廷的菜谱,并受汉族各菜系,特别是江、浙、鲁菜系影响,饮食内容、种类日益丰富。如康熙、乾隆二帝因多次巡视江南,因十分欣赏苏州菜,招当地厨师入宫供奉,一时“苏造”菜肴盛行宫中,直至今日仍盛传不衰的苏造肘方,就是当时“苏造”菜肴中的佳品。同时,清朝统治者及宫廷侍从还不断进行“创新”,慈禧太后的女侍梁红萍以戏剧《西厢记》为题,创造了一道名为“红娘自配”的菜肴,至今仍为酒宴佳肴。至今犹存的“菊花火锅”,据说是慈禧太后发明的一道菜肴。正是由于多种文化的交流、融合,由于众多统治者和劳动者勤于思索,勇于创新,使得清宫饮食日益丰富多彩。

《清朝宫廷菜是什么菜系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